名称 灶神
《中国神话传说(大)词典》
《淮南子•氾论训》:“炎帝作火,而死为灶(“作火”原作“于火”,从王念孙校改)。”高诱注:“炎帝,神农,以火德王天下,死托祀于灶神。”文章源自-灵虚异幻-https://www.lingxyh.com/zao-shen/
《庄子•达生》:“灶有髻。”司马彪注:“髻,灶神,著赤衣,状如美女。”髻者,蛣字之假音。文章源自-灵虚异幻-https://www.lingxyh.com/zao-shen/
《广雅•释虫》:“䗁,蛣,蝉也。”盖灶上有红壳虫如蝉,俗呼蟑螂,人或谓之“灶马”,四川谓之“偷油婆”,古以此为神物,此《庄子》“灶有髻”之所由语也。文章源自-灵虚异幻-https://www.lingxyh.com/zao-shen/
《大戴礼•帝系》:“颛顼产穷蝉。”文章源自-灵虚异幻-https://www.lingxyh.com/zao-shen/
《史记•五帝本记》:“颛顼产子曰穷蝉。”司马贞索隐云:“《系(世)本》作穷系。”文章源自-灵虚异幻-https://www.lingxyh.com/zao-shen/
清•俞正燮《癸已存稿》卷十三“灶神”条引《许慎异义》云:“灶神,古《周礼》说,颛顼有子日犁,为祝融,祀以为灶神。”犁、系、髻(蛣)音皆相近,而穷系又作穷蝉,是穷蝉即犁,亦即古之灶神。此灶神之又一说。文章源自-灵虚异幻-https://www.lingxyh.com/zao-shen/
而《后汉书•阴识传》注引《杂五行书》云:“灶神名禅,字子郭,衣黄衣。”文章源自-灵虚异幻-https://www.lingxyh.com/zao-shen/
唐•段成式《酉阳杂俎•诺皋记》上云:“灶神姓张,名单,字子郭。”则单即禅,禅又即蝉。文章源自-灵虚异幻-https://www.lingxyh.com/zao-shen/
南朝梁•宗懔《荆楚岁时记》云:“灶神姓苏,名吉利。”文章源自-灵虚异幻-https://www.lingxyh.com/zao-shen/
《三国志•魏志•管辂传》云:“王基家贱妇生一儿,堕地,即走入灶中。辂曰:‘直宋无忌之妖,将其入灶也。’”是辂以宋无忌为灶神。文章源自-灵虚异幻-https://www.lingxyh.com/zao-shen/
《史记•封禅书》司马贞索隐引《白泽图》云:“火之精曰宋无忌。”宋无忌宜为灶神。而苏吉利当又为宋无忌之讹变。吉、忌之音俱近髻(蛣),即《庄子•达生》所谓“灶有髻(蛣)”也。穷蝉一名穷系,系、髻(蛣)、吉、忌音皆相近。是后世传说之灶神,俱颛顼子穷蝉之演变。而“炎帝作火死而为灶”之说则沈堙。灶神亦作“灶君”。
《战国策•赵策三》:“复涂侦谓君曰:‘昔曰臣梦见君。’君曰:‘子何梦?’曰:‘梦见灶君。’”
《太平御览》卷一八六引《淮南子》(今本无)云:“黄帝作灶,死为灶神。”似又为另一异说。
同书同卷引《淮南万毕术》云:“灶神晦日归天,白人罪。”此灶神之职司;至今说犹云然,不过谓“晦日”为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而已。
宋•范成大《祭灶词》云:“古传腊月二十四,灶君朝天欲言事。云车风马小留连,家有杯盘丰典祀。猪头烂熟双鱼鲜,豆沙甘松粉饵圆。男儿酌献女儿避,酹酒烧钱灶君喜。婢子斗争君莫闻,猫犬触秽君莫嗔。送君醉饱登夭门,杓长杓短勿复云,乞取利市归来兮。”风俗情态宛然如见。
《论语•八佾》王孙贾有“媚奥媚灶”之问,知祭灶风习由来已早。
《中国神话人物辞典》
又称灶君、灶王爷、老灶爷。最早的灶神与火神是统一的。换言之,火神即灶神。先由天神转化而来。《淮南子•氾论训》:“炎帝作火,死而为灶神。”《太平御览》186引《淮南子》(今本无):“黄帝作灶,死为灶神。”《五经异义》引《古周礼》说:颛顼有子为祝融,祀以为灶神。”反映了古代人类对火的崇拜。其后灶神逐渐人格化,并且由人来充任灶神。《庄子•达生》说“灶有髻”。司马彪本说“髻,灶神”。汉以后充任灶神的有张隗或张禅。《后汉书•阴识传》引《杂五行书》说:“灶神名禅字子郭,衣黄衣。”段成式《酉阳杂俎•前集》说:“灶神名隗,状如美女。”又说:(灶神)“姓张名单字子郭。夫人字卿忌,有六女。”按,单即禅。《五经异义》说:灶神姓苏名吉利,妇姓王名情颊。《荆楚岁时记》也说:灶神姓苏名吉利。《三国志•魏志•管格传》说:“王基家贱妇生子堕地即走入灶中。辂曰直宋无忌之妖将其入灶也”。可见管辂是以宋无忌为灶神也。《史记•封禅书》司马贞索隐引《白泽图》云:“火之精曰宋无忌。”按,火精即灶神。上帝派灶神常驻人间,督察人们过错,定期上天汇报情况,决定对人们施行惩罚。《太平御览》186引《淮南万毕术》云:“灶神晦日归白人罪。”《礼记•祭法》郑注云:灶神“居人间司察小过,作谴告者也。”《抱朴子•微旨》:“月晦之夜,灶神亦上天白人罪。大者夺纪,纪者三百日也;小者夺算,算者一百日也。”《酉阳杂俎•前集》说:灶神“常以晦日上天白人罪状。大者夺纪,小者夺算。”人们为了免祸得福,家家供奉灶神。还在神像两旁写上对联:上联是“上天言好事”,下联是“下界降吉祥”。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晚举行祭灶典礼,送灶神上天汇报。正月初一五更回家理事。《后汉书•阴兴传》说:宣帝时,阴子方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。子方再拜并杀黄羊以祀灶神。以后暴至巨富比于邦君。乡人效之,从此祭灶之风大盛。宋范成大《祭灶词》形象地描绘了祭灶的风习,表现了人们的希望,也反映了人民的恐惧心理。其词云:“古历腊月二十四,灶神朝天欲言事。云车风马小留连,家有杯盘丰典祀。猪头烂熟双鱼鲜,豆沙甘松粉饵园。男儿酌献女儿避,酹酒烧钱灶君喜。婢子斗争君莫闻,猫犬触秽君莫嗔。送君醉饱登天门,杓长杓短勿复云。乞取利市归来兮。”
《中国神怪大辞典》
灶神之祭,起源甚早。自王之七祀以至平民一祀,均祭灶神。《礼记•祭法》:王立七祀,曰司命,曰中霤,曰国门,曰国行,曰泰厉,曰户,曰灶。庶士庶人立一祀,或立户,或立灶。至于后世,灶神为“一家之主”,不唯主炊爨,且有司命之责。晋•葛洪《抱朴子内篇•微旨》:又月晦之夜,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。大者夺纪。纪者,三百日也。小者夺算。算者,三日也。《敬灶全书•真君劝善文》曰:灶君乃东厨司命,受一家香火,保一家康泰,察一家善恶,奏一家功过。每逢庚申日,上奏玉帝。终月则算,功多者,三年之后,天必降之福寿。过多者,三年之后,天必降之灾殃。而灶神之角色却有多种,大致如下:1•先炊。《仪礼•特牲馈食礼》曰:主妇视饎爨。又曰:尸卒食而祭饎爨、雍爨。郑注:爨者,老妇之祭。孔疏:老妇,先炊者也。此祭先炊,非祭火神。《史记•孝武本纪》“索隐”:如淳云:祠灶可以致福。按:礼灶者,老妇之祭,盛于盆,尊于瓶。《汉书•郊祀志》“族人炊”师古注:“族人炊,古主炊母之神也。”《续汉书礼仪志中》:灶神是祭老妇,报先炊之义也。2•炎帝。《淮南子•泛论训》曰:故炎帝于火,而死为灶;禹劳天下,而死为社;后稷作稼穑,而死为稷;羿除天下之害,死而为宗布。注:炎帝神农,以火德王天下,死祀于灶神。3•黄帝。《事物原会》曰:黄帝作灶,死为灶神。4•颛顼之子黎。东汉•应劭《风俗通义》卷八“灶神”条引《周礼》说:“颛顼氏有子曰黎,为祝融,祀以为灶神。”5•吴回。《淮南子•时则训》高诱注曰:祝融吴回,为高辛氏火正,死为火神,托祀于灶。名禅字子郭。《后汉书•阴就传》注引《杂五行书》:灶神名禅,字子郭,衣黄衣,夜被发从灶中出,知其名呼之,可除凶恶。《酉阳杂俎》作“名单,字子郭”当有一误。7•名髻。《史记•孝武本纪》“索隐”弓丨司马彪注《庄子》云:髻,灶神也,如美女,衣赤。苏吉利。《五经异义》:灶神,苏吉利。夫人,王搏头。9•隗。唐•段成式《酉阳杂俎》前集卷一四:灶神名隗,状如美女。1◇•壤子。唐•段成式《酉阳杂俎》前集卷一四:一曰灶神名壤子。11•宋无忌。《三国志•魏书•管辂传》云:王基家贱妇人生一儿,堕地即走入灶中,辂曰:“直宋无忌之妖,将其人灶也。”《史记•封禅书》集解、《艺文类聚》卷八〇引《白泽图》:“火之精曰宋无忌。”12•“种火老母”及其属神。详见该条。13•玉皇第三子。姜义镇《台湾的民间信仰》:有一种传说,灶神为玉皇大帝的第三儿子,不务正业,性情怪僻,整日游手好闲,以专看女神为乐。诸神物议,玉皇大帝告诫不听,于是下命令要他下界为灶神,可饱看女人。14•傩公傩母。清•顾禄《清嘉录》卷一二“十二月跳灶王”条:李绰《秦中岁时记》:“岁除日进傩,皆作鬼神状。内二老儿,为傩公、傩母。”顾雪亭《土风录》谓即今之灶公、灶婆。◇灶君有保家室平安之责,见于北宋以来笔记者甚多。北宋•刘斧《青琐高议》前集卷一“彭郎中记”条记灶神乌衣朱冠,苍然焦黑,有饥饿无主之鬼,盗食厨中食物,神则缚而挞之。又云:灶神主内外事,酉刻则出巡,遇魑魅魍魉皆逐之。南宋•洪迈《夷坚乙志》卷八“秀州司录厅”条:灶神称司命,监视鬼物不得人宅。《夷坚丁志》卷二〇:杨氏某子为父所逐,宿于草棚,为虎伥所诱,忽有神人出,逐虎及伥,俄而神人召土地神责之:“汝受杨氏祭祀有年,竟纵虎为暴,郎君几为虎所食,致烦吾出神兵驱之,可谓不职!吾乃其家灶君司命也,汝识乎!”土地谢罪而退。◇杨堃有《灶神考》一文,可参看。
《鬼神学词典》
鬼神名,亦称灶王、灶君。为古代腊祭五祀之一。《礼记•月令》:“孟夏之月,其帝炎帝,其神祝融。其祀灶,祭先肺。”《风俗通义》:“周礼说,颛顼氏有子曰黎,为祝融,祀以为灶神。谨按,明堂月令,孟冬之月,其祀灶也,五祀之神,王者所祭,古之神圣有功德于民,非老妇之祭。汉记,南阳阴子方积恩好施,喜祀灶。腊日晨炊而灶神见,再拜受神,时有黄羊,因以祀之。其孙识,执金吾,封原鹿侯;兴,卫尉,鲖阳侯,家凡二侯。其后子孙常以腊日祀灶以黄羊。”《后汉书•礼仪志》:“立夏之日,京都百官皆衣赤,至季夏衣黄,郊。其礼,祠特,祭灶。”《荆楚岁时记》:“十二月八日为腊日,其日,并以豚酒祭灶神。”《古今图书集成》:“古传腊月二十四,灶君朝天欲言事。云车风马小留连,家有杯盘丰典祀。猪头烂熟双鱼鲜,豆沙甘松粉饵圆。男儿酌献女儿避,酹酒烧钱灶君喜。婢子斗争君莫闻,猫犬触秽君莫嗔。送君酒饱登天门,长杓短杓勿复云,乞取利市归来分。”《新搜神记•神考》:“今人谓人面黑者比之灶王,非也。灶神状如美女,非黑面也。”《燕京岁时杂咏》:“纸幡甲马列厨东,司命遄行薄醉中。天上来去才七日,凡人无此大神通。”《月令广义》:“燕俗,图灶神以纸印之,曰灶马,腊月二十四日焚之,谓送灶。次年元旦,乃迎灶归。”
《中华神秘文化辞典》
亦称“灶君”或“烛老爷”,民间多称“灶王爷”,是中国最为民众所信仰的神祗之一。灶神信仰产生甚早,《礼记•祭法》中,灶神列五祀之一。早期的灶神职司饮食,且常被火神所替代。先民的传说多以炎帝或祝融为火神。”因此他们又是灶神,《淮南子•汜论》云:“炎帝作火官,死而为灶神。”《说文》亦云:“周礼以灶祠祝融。”至汉,灶神与火神分离。许慎《五经异义》曰灶神姓苏名吉利;而晋人司马彪注《注子•达生篇》则云:“髻,灶神,著赤衣,状如美女。”也自汉代始,灶神的职能有所扩大,由司饮食而掌一家祸福,而还成了上界在人间的“特派员”,每年要去天上“汇报”。东汉郑玄注《礼记》说灶神是“小神,居人间司察小过,作谴告者也。”东晋葛洪《抱朴子内篇•微旨》亦云:“月晦之夜,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,大者夺纪,纪者,三百日也;小者夺算。算者,三日也。”唐段成式《酉阳杂俎》叙灶神最为详尽:“灶神名隗,状如美女;又姓张名单,字子郭。夫人字卿忌,有六女皆名察洽。常以月晦日上天白人罪状。……故为天帝督使,下为地精。”此外,尚有众多属神,如天帝娇孙,天帝都尉等等。古人将祭灶视为大事,近代民俗中,祭灶多用糖食,大约是让灶神吃了嘴甜,上天去多说好话的缘故。只是后来,灶神的面貌变成了黑面长须,不再是“状如美女”的俊男了。
《中国神仙大全》
即灶王爷,又称灶君。古人认为他能保护家庭的安宁与健康,也就是说他能掌握人的寿夭福祸,乃古时各户的主要家神。相传神名张禅,字子郭。长得象个美女,常穿着黄色的衣服,披散着头发,从锅灶里出来。人若呼唤它的名字,就能免除凶恶灾害;如果不知道它的名字,见到它就会死去。灶神于壬子日亡故,不可于这一天修理锅灶。五月辰日,须用猪头祭祀。鸡毛入锅灶,会招致大祸,犬骨入灶,会生下狂子。
有些地方的祭灶风俗,分两天举行。二十三日夜_“祭荤灶”,鸡、鸭、鱼、肉、美酒佳肴,唯恐灶爷不喝个烂醉。二十四日晚上“祭素灶”,用的是水果、花生、瓜子、金针、香菇、木耳、百合以及点心等供品。各地情况不同,但都少不了“糖瓜”,即用麦芽饴胶住灶王爷的口。为什么要分两天进行呢?不难理解,头一天是贿赂,怕灶神到天廷搬弄是非;第二天是怕灶神贪馋,带醉上天信口开河,胡说瞎吹就不好了。
少数民族地区的祭灶,更有点特别。广西环江壮族为祈求不生眼病和疥疮,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四祭灶神,叫“灶王祭”。分大祭和小祭:大祭三年至五年一次,小祭每年一次。大祭以小猪一头,公鸡一只为祭品,并请巫师祈神;小祭仅用公鸡一只,猪肉一斤,不请巫师各家自祭。无论大祭或小祭,妇女都要离开家里。传说妇女在家,灶王不敢出来领祭。
河南泚源县祭灶风俗是这样的:农历腊月二十三,俗称小年节。是晚各村各户,无不祀灶神者,名曰祭灶。祭时用香五根,黄表纸三张,小蜡一对,祭灶烧饼二枚,名曰灶火烧。牙饴(麦芽糖)一块,名曰灶糖。雄鸣一只,名曰灶马童。芊草节少许,粮食五种,清水一盂,谓之马草用以饲灶马者。预备新灶神一张,张贴灶前,谓之换新衣,随带黄纸马二张,约方寸许,名曰灶马。一张粘在灶神额上,意谓迎灶神回宫之马,于元旦黎明焚化。其他一张,即于当日随香表焚化,意谓送灶神升天之马。主祭之人必为家长,礼拜时,身后跪一幼童,双手抱一雄鸡,家长叩头毕,向让灶神祷祝数语。祝毕,一手握鸡之顶,将鸡头向草料内推送三次,一手将凉水向鸡头倾洒,鸡若惊栗.便谓灶神将马领受。祭毕晚餐。食时豆腐汤々最不可少之物,并食祭灶神时之灶火烧,谓之“过小年节”。
旧时北京的祭灶风俗,由下面这首俗曲就可以看出来了。“腊月二十三,呀呀哟,家家祭灶。送神上天,祭的是人间善恶言。一张方桌搁在桌前,阡张元宝挂在西边。滚茶凉水,草料俱全。糖果子糖饼子,正素两盘,当家人跪倒,手举着香烟,一不求富贵,二不求吃穿,好事替我多说,恶事替我隐瞒。”
